翻譯產業的現況與隱憂

這二天在爆廢公社上看到有網友分享一篇在高雄的職缺。

國際貿易高級專員,月薪30,000元。
語文條件要求除國語台語以外,英文/義大利文/法文,三種語言聽、說、讀、寫精通。
另外要求國立大學畢業,以及英、法、義外語能力。
 
姑且先不論實際工作的內容。
單具備二種外語能力的人員就不只這個薪資水平。
光是我們家的業務助理,會一種外文,月薪就有三萬以上…
 
近期因為中國武漢肺炎,各產業都受到一定程度的影響。
也看了近期在翻譯社團裡,一些同業以及譯者們的討論串。
台灣為了友善外籍人士,在各個機關都在推行中英文的制度。
近幾年下來,也接了不少由政府機關直接發包或是由其他廠商得標後,將翻譯的部分轉發出來的案件。
 
在看過譯者們討論的狀況,以及自家本身承接過的案件實際體會。
台灣目前的需求單位,會因為有外語翻譯的需求,而發包案件。
在業界目前最大的狀況是,需求單位並無能力辨別譯稿的品質優劣。
或是需求單位審閱人員語言能力水平較於專業翻譯公司及其所屬翻譯人員的情況。
再加上近年,國內有多家翻譯公司,轉向大陸地區發展,開始採行大陸的速食翻譯模式。以較低簾的價格,重視產出量犧牲翻譯品質。
然而市場上的需求方多數較難辨別其翻譯品質,而追求低價劣譯。
 
舉個近期的案例來說好了。某行銷公司,委託我們協助翻譯與潤飾,某政府機關之文宣品翻譯。
行銷公司內部原本就有一位外文的翻譯人員,其語言能力並不算太差,不過因為非外籍母語人士,在用詞與文法習慣上,較無法明顯了解其差異。在潤飾行銷公司提供的譯稿,外籍同事也給予不錯的評價。不過,提交到政府機關需求單位時,卻被該機關的副座批評的一無是處,副座年輕時也曾在國外留學幾年。也提供了一個相當Local的台式英文宣傳標語…在我們家三位外籍同仁看過後,紛紛搖頭表示不曉得他的東西想要表達的是什麼?
外籍同事在和我們工作六七年下來,也漸漸開始理解台灣需求的翻譯程度。慢慢放棄以母語思考表達外文的方式…
 
台灣想要推行雙語政策,但在語言翻譯的這個部分始終沒有一個良好的審查制度。一直使用著以為是英文的英文在和世界接觸。
也因為顯少有外籍人士會真正去糾正錯誤的翻譯或是表達方式。
而讓市場上充斥著錯誤的資訊與外文…
 
翻譯是一門需要長年累積的專業。
中文的表達又有各種可能性,真的不是用機器翻譯就能夠正確辨別要表達的意思。
以及還要考慮目標語種的用詞表達習慣。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